一个时代落幕的背后,是金融科技行业回归本源的开始。
曾经开创电商金融服务先河的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阿里小贷),在2025年10月17日正式完成注销,标注为"决议解散"。
这张阿里系旗下最早的小贷牌照,在走完15年历程后悄然退场,标志着阿里系三家核心小贷牌照已全部退出历史舞台。
阿里小贷的注销并非个案。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公告注销、清退的小额贷款机构已超300家,就连搜狐旗下的狐狸小贷也未能幸免。一场席卷小贷行业的深度洗牌正在加速进行。
01
时代落幕:
阿里小贷的兴起与退场
阿里小贷成立于2010年3月25日,由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复星集团等外部股东共同发起设立。它不仅是阿里系小贷业务的"开山之作",更是国内首家获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小贷业务的公司。
在早期电商生态中,阿里小贷推出了"淘宝贷款"、"天猫订单贷"等多款针对性融资产品,为平台上的中小电商商家解决资金周转难题。
它曾是早期电商金融服务的重要力量,承载着国内电商金融服务的早期探索。
随着金融业务监管体系的完善与阿里系金融布局的调整,2015年浙江网商银行正式获批成立,开始逐步承接阿里小贷的全部业务。
经过数年的业务过渡,到2022年11月,阿里小贷已无实际业务运营,并获得监管部门批复退出小贷试点。2024年2月,阿里小贷发布清算组备案信息,正式启动清算注销程序,最终于2025年10月完成注销。
02
行业寒冬:
全国小贷机构加速清退
小贷行业的清退远未结束。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4974家,较一季度末的5081家减少了107家;贷款余额7361亿元,上半年减少187亿元。
互联网大厂纷纷"退赛"。除阿里小贷外,搜狐旗下的狐狸互联网小额贷款(宁波)有限公司也被注销试点资格。曾经被资本热捧的互联网小贷,如今在强监管与市场出清下纷纷退出舞台。
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分析指出:"对非主业驱动的公司而言,小贷业务既难形成协同效应,又面临持续合规投入,与其负重前行,不如及时止损"。
大厂选择注销冗余牌照、整合业务至持牌消金公司,既是满足总量控制、聚焦主业的监管预期,也是提升资本效率、实现风险隔离的战略举措。
03
监管收紧:
助贷新规重塑行业生态
去年4月,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市场监管总局等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金融组织监管的通知》,力争3年内压降地方金融组织总量,清退"失联"、"空壳"及严重违规机构。
今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对业务经营、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非正常经营企业退出等作出规定。
更为关键的是,金融监管总局4月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将于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助贷新规实施前,行业已发生显著变化。银行、消金公司等资方相继公布助贷合作机构"白名单",且大比例集中于行业头部企业。
一位长三角地区城商行相关业务人士透露,该行在筛选入库助贷平台时,除考察在贷余额、客户规模等量化指标外,还会评估风控技术、业务流程、贷后管理、客户投诉等常规定性指标。
04
消费金融:
科技驱动下的行业分化
在数字金融深度渗透和监管持续收紧的双重作用下,中国消费金融市场正经历结构性洗牌。科技驱动型机构加速领跑,传统模式面临转型阵痛。
2024年经营数据揭示出消费金融行业明显的业绩断层。曾经的市场主导者招联消费金融总资产同比下降7.18%,净利润下滑16.22%至30.16亿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蚂蚁消费金融2024年营收152.13亿元,同比增长76.3%;净利润30.51亿元,首度问鼎行业净利润榜首。
这种业绩分化的背后存在结构性原因。传统巨头机构平均获客成本较高,主要依赖线下渠道和第三方合作;而蚂蚁消费金融依托支付宝场景可将成本控制较低水平。
在运营效率方面,传统机构人工审批需要数个工作日,新兴机构的智能风控系统可实现分钟级审批。
05
转型之路:
差异化生存与核心竞争力构建
面对行业变局,各类机构正采取差异化转型策略。科技"护城河"正在重构行业版图。
传统巨头选择"瘦身转型"路径——招联消费金融缩减新增贷款规模,同时加大研发投入,相继推出业内首个130亿参数开源大模型"招联智鹿"等一系列技术创新。
新兴势力则持续深化特色化发展:蚂蚁消费金融保持支付宝场景优势,通过"花呗"等产品实现生态闭环;小米消费金融聚焦3C分期,与全国数千家小米之家深度合作。
海尔消金近年持续加码技术研发,已构建了"五横四纵+AI+"的金融科技体系,为业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底座。
公司积极布局家电、教育、医美等主流大众消费场景,截至报告期,已累计与1.1万家商户建立合作关系,服务分期用户总数超过300万。
有观点预测,未来三到五年,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市场有望形成三个层次的竞争格局:
第一层级是3—5家综合型巨头,提供全渠道服务;
第二层级是10家左右特色化机构,深耕垂直领域;
第三层级是若干区域型专业玩家,聚焦本地市场。
06
回归本源与可持续发展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指出,未来,小贷行业将出现分化,实力较强、发展规范的小贷公司要继续发挥好主体作用。
他认为,小贷公司应明确定位,回归本源,以服务普惠金融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主要目标,将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作为重点服务对象。
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莫开伟表示,存续小贷公司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动能,必须对自身经营进行精准定位,将有限的资源进行融合。
比如与银行机构合作,聚焦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做精做实金融服务。
王蓬博认为,小贷机构要持续发展,一方面必须回归小额、分散、支农支小的本源定位,杜绝大额、房抵、通道类业务,严守合规底线。
随着阿里小贷的正式注销,网商银行已全面承接其业务。网商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0.05亿元,净利润20.47亿元,同比增加41.86%。成立10年来,网商银行累计已为超过6800万小微经营者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曾经开创电商金融先河的阿里小贷悄然离场,而普惠金融的使命仍在持牌金融机构中延续。未来,一个层次分明、各具特色、服务更精准的消费金融市场新格局正在形成,这不仅是行业自我革命的必然结果,更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