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查询:
| 会员登录 | 站点地图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头部小贷ABS发行激增如何重构信贷风险分散模式
2025-10-10 来源:资产界 浏览次数:53

2025年上半年,小额贷款ABS发行量陡然上冲,全国共完成67单、发行总规模达到1612.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60%其中,仅排名前五的互联网系小贷平台就占据了超过一半的发行额,动作之密集、频次之高,已经远远超出过去"融资窗口期"那种阶段性策略,更像是一场结构性转向。

沪深交易所的挂牌节奏印证了这一判断。在不到一个季度的时间里,多支以消费分期、数字场景贷为底层资产的ABS产品完成发行,且基本配置均指向轻资产、高拆分、高现金流稳定度的组合。比如某科技背景小贷发行的一单产品,其资产池覆盖35.2万笔债权,笔均本金不到3800元,M1逾期率维持在1.3%以下,优先级与次级级差比例为87:13,信用增级机制采用差额支付与现金备付双重结构,显然是精细化设计过的"融资工具作品",而不是为了冲额度临时堆砌的标准资产。

不少项目都指向一个趋势:头部小贷开始主动构建自己的"出表型资产池",并借助资本市场对"数据可视化+现金流稳定"的偏好,走出一条风险低穿透、融资高效率的再配置路径。这背后既有政策导向的微妙变化,也有机构层面对监管窗口的深度解读——例如今年5月,深交所对消费金融ABS类产品的反馈周期已压缩至12个工作日,平均备案通过率超过92%。此外,部分金融办对于"数据风控可穿透、资产来源清晰"的头部小贷,已通过设立灰度"白名单"的方式给予备案加速优待。

对于这些头部平台而言,这类ABS并不仅是"融资动作",更像是重塑信贷节奏与风险边界的一种系统策略。产品设计强调回款路径的标准化、底层数据的完整性,以及在跨周期环境中对不确定性的承压能力——说得直接点,就是在一个信贷外部环境并不算宽松的背景下,仍然愿意让这类机构占据融资渠道的优先队列,本身就说明了市场对其风险控制逻辑的认可。

头部机构有一个共同特征:底层资产的"预期可管理"。以某平台为例,其ABS资产池在设计时便主动剔除掉三类债权:不满两期的短期促销类贷款、风控评分临界边缘的拉新用户、以及通过转介平台导流的非原生场景债权。这些操作使得它的ABS产品在发行前评级时便具备了较高的"可穿透稳定性",能够满足投资人对回款节奏、坏账边界、违约风险的可测预期。

如果说过去小贷ABS更像是一种把"藏在资产表里的水"挤出来的技术活,那么到了2025年,这种技术已经变成一种主动的经营理念。谁能更早将合规的、可视化的、可解释的标准资产装入池子,谁就拥有对接资金市场的主动权。这种结构上的确定性,在目前的不确定大环境下,几乎是稀缺资源。

头部小贷ABS发行激增存在哪些信贷风险?

几家头部小贷平台的ABS产品,从今年二季度起几乎排着队上,频率和规模都在刷新过去的行业平均。对外披露的产品说明书一份接一份,项目底层债权"合规""优质""信用评分高"一应俱全,但看得久了,反倒让人开始起疑:这么大体量的债权,真能做到风险细筛、结构清晰?尤其在节奏赶得这么紧的前提下。

催生这些ABS项目的,不全是资产本身的自然积累。更多时候,是平台在"ABS准备资产"——它们先设定发行窗口,再反推资产池的构建进度。信贷审批节奏被拉快,模型风控的权重在平台内部大幅上升,人工判断的空间在缩小。一个典型的现象是,风控流程越来越像一种"合规性过滤"而非实质风险评估,底层借款人画像被简化成一串数字。这种快速生产出来的资产,表面看起来没毛病,但掰开来看,很多还款能力、还款意愿并不牢靠。

不少平台在构建资产池时,会倾向于筛选"模型评分高"的客户群,但模型再精密,也只是过去行为的函数,没办法穿透眼下正在发生的现金流压力。一旦经济风向有变,比如个体户收入下滑、蓝领工人流动性减少,这些过去稳定的还款习惯就会失灵。而在一个ABS产品中,哪怕违约率只上浮一两个百分点,都可能直接影响到整个分层结构的现金流分配,引发投资人对信用垫层的信心动摇。

另一个信贷风险在于,平台间的资产生成方式正在趋同。用的风控模型差不多,数据源也大多依赖头部三方征信,再加上目标客群雷同,最后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共振风险带"——只要某一类人群资金吃紧,不是某家平台暴雷,而是整个小贷ABS市场同时被拖入流动性疑云。这种集中度风险,在披着"高分散率"的结构里,其实被隐藏得更深。

评级机构的存在本应是制衡,但在如今"项目推得快、节奏赶"的节奏下,很多评级报告更像是对发行方信息的摘要,而非风险的实质判断。多数项目依赖外部担保、次级劣后、超额覆盖等技术手段来安抚投资人,但增信结构一旦出问题,比如劣后方兑付能力不足,整个ABS链条上的风险会迅速传导。

平台自身对ABS融资路径的依赖,也在放大运营风险。一旦ABS停止发,或者市场募资不畅,平台就会陷入"资产积压现金流紧张转向非标融资"的恶性循环。一部分平台为了维持正常流转,可能会对老项目进行结构调整、延长周期、合并打包,这种"结构兜底"的游戏本身并不违法,但它模糊了真实风险暴露的时点,推迟的,也往往是问题的集中爆发。

资产打包进ABS结构后,谁来持续盯着这些资产的质量变化,是一个越来越被忽略的问题。发行方将资产售出后,在信息披露和风险监测上往往退居二线。而托管机构、服务方、评级方之间的信息也难以实时同步。一个潜在的不良上升,可能要经过一整轮月度回款、季度披露才显现,这期间的时间差就是风险的窗口期。

所以那些看似包装完整、合规度高的ABS背后,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安全感。加速发、快速出、结构优先,听起来是效率,实际上,是把原本该在信贷环节控制的风险,往结构端、流动性端压了过去。而这些堆积起来的压力,什么时候松动,往往不是我们能预判的,而是市场自己给出答案的。

头部小贷ABS发行激增如何重构信贷风险分散模式

这一轮ABS发行潮,让我感受到的并不仅仅是融资节奏的提速,更是信贷平台间"控场能力"的重新排位。数据是漂亮的,结构是规范的,可它们之下,那些真实的信贷风险正在一点点浮现出来——尤其是当大家都开始用差不多的风控模型、跑差不多的审批逻辑、筛差不多的人群时,我就知道,"分散"这个词,其实越来越值得警惕地去重新审视。

真正的分散,不是笔数多、额度小、地区广这几件事做到了就可以交差的。因为一旦风险源的耦合度太高,哪怕资产池里有十万人,只要其中八万人受到同一个经济变量的牵动,整池就不再安全。结构分散,只是表象;穿透人群背后的行为逻辑,才是底层风险的开口。

我一直觉得,有远见的平台,应该在资产打包的那一刻,就对借款人之间的行为相关性有清晰认知。比如他们的收入模式是不是一类,是不是都跟季节性生意挂钩,是不是都受同一个APP推送节奏影响而申请了贷款。这些信息,不一定藏在征信报告里,但藏在数据的习惯里。如果平台在打包前没有做好这些"相似度清洗",只靠模型评分高低去拼装结构,所谓的分散就只是幻觉。

还有一点常被忽略。很多ABS项目的资产池是静态的,结构一旦打包,资产就不能动了。这在表面上给了投资人"确定性",可只要周期一变、某类借款人风险集中爆发,池子里的资产就可能迅速变得不可控。我曾经看过一个项目,它前期几乎零逾期,但到第七个月开始出现违约激增,原因是整个城市的个体工商户受到一次政策调整的影响,回款链条被打断。那时候静态池就像一个封闭的玻璃缸,谁也动不了。这个案例之后我就一直觉得,"可调结构"可能是ABS下一步的关键关键词,哪怕合规框架有限,但平台内部必须要建立资产质量的提前干预机制——不是披露之后再做反应,而是前端发现微小波动时就有动作。

而关于风控模型,我越来越不相信"准确率高"是万能解。模型总归是历史数据的结晶,它再先进,也只能在稳定环境下表现良好。而我们眼下的市场,显然不是稳定的。我见过不少平台对模型依赖过度,把信贷审批简化成一个"通关游戏":只要评分到了,风控流程基本无异议放款。久而久之,模型输出变成了一种"伪确定性",借款人的真实偿还能力反而越来越模糊。所以我赞成一些平台开始做"反同质化"的评分策略,故意拉开不同人群的评分差异,即便牺牲一点通过率,也避免了结构内"群体共振"的风险隐患。

再说一个很现实的点,就是信息的延迟披露问题。我认识的一位做中后台的朋友说,他们在服务一家头部平台的ABS时,根本没办法做到实时监测资产池内的风险变动。评级机构往往靠季报、月报做判断,而那些数据一旦滞后,风险就已经不是可控的"苗头",而是板上钉钉的"爆点"。这让我意识到,真正要做到"风险分散",就不能等披露来揭示问题,必须在结构内部就嵌入一种持续反馈机制。平台自己要做"风险哨兵",不然就会变成"放贷者退场、服务方迟钝、监管者信息不足"的三重真空。

慢慢地我也理解,为什么一些头部平台开始放慢ABS节奏,把更多精力花在资产构建和结构预演上。他们不是发不动,而是太清楚如果这笔钱来了,后面还得还、得接得住。我个人认为,分散最终不只是结构分散、资产分散,而是战略分散——资金来源不单一、客户画像不重叠、风控方式有张力、结构设计有弹性。这个路径不会快,但是稳的,是能穿越周期的。

所以问题不是ABS发得多不多,而是你怎么发,你愿不愿意慢下来打磨池子的韧性、模型的抗噪性、结构的应变性。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市场里,那些愿意慢下来、把每一个环节都想明白的平台,才可能真正把"分散"做成一道护城河,而不是一层滤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