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查询:
| 会员登录 | 站点地图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中银、北银、锦程、捷信逐鹿小额消费信贷市场
2013-03-14 来源:南方农村报 浏览次数:1521

    "小额贷" 大生意

  中银、北银、锦程、捷信逐鹿小额消费信贷市场

  编者按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释放居民消费潜力。而在此前的2010年1月,由中行、北京银行和成都银行为主要出资人的中银、北银和锦程消费金融公司开业,而捷信则是唯一外资非银行的消费金融公司。

  "小额快速"是上述四家消费金融公司的特点。"小额"指贷款方每笔发放的贷款不高于3万元,而"快速"则快到60分钟就可以决定是否合作。

  几年下来,消费金融市场发展非常迅猛,以捷信为例,截止2012年底,它的客户数量已突破200万。尽管如此,消费信贷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

  换言之,消费信贷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南方农村报将推出系列报道,关注消费信贷市场,特别是涉及农村的,敬请垂注。

  前景——"就差钱"消费群体庞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目前,我国的消费金融仍处于较低水平,在消费信贷方面,消费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很少。

  一边是有着强大消费欲望而缺钱的消费者,一边是银行在消费信贷方面的"后劲不足"。

  这个矛盾是先天的,个人要想从银行借钱用于消费,要么通过信用卡,要么通过申请贷款,前者相当于小额信贷,需要借款方有征信记录,后者相当于大额信贷,需要抵押。这样的做法,银行的本意很明显,就是控制风险,降低不良贷款数量,但这同时把很多客户挡在门外。

  众所周知,城市常住人口中有外来人口,以广州为例,外来人口占了四成,接近500万人,他们多是外来劳务者,一般无稳定工作和收入来源,且收入较低,没有信用记录,难以成为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客户,更不要说向银行申请贷款了。

  但他们有着很强的消费欲望,于是就催生了消费金融公司,它们号称"快速无抵押"——说简单点,就是最快一个小时就能把钱借给你,还不需要你抵押东西。

  截止2012年底,上述四家消费金融公司的资产规模达到40.16亿元,同比增加126.82%,贷款余额37.09亿元,同比增加197.98%.这组数据直接反映了消费金融市场的潜力!

  格局——仅捷信兼顾城市和农村

 据南方农村报记者的了解,四大消费金融公司的客户群体主要以蓝领工人、年轻夫妇和大学生为主,服务领域包括婚嫁、家居、电器、和通讯等。

  客户群体的共同特征表现在:收入较低,普遍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年轻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同这样的消费方式;借钱是小额的,急用的,少则两三千,多则两三万。

  对金融公司来说,最大的成本在于风险管理。因为,它们的客户群体没有信用记录,又无抵押,很容易形成不良贷款。因此,风险评估和监督部门是它们的核心部门。决定一个消费者是否成为它们的客户,需要做多项评估,包括收入、嗜好等等,里面有个很复杂的分析过程。

  那消费金融公司怎样盈利呢?据南方农村报记者调查,消费金融公司主要靠收取利息来赢利。按2009年出台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规定,其收取的利息最高不能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4倍。

  试举一例,某人向消费金融公司贷款买4999元的手机,首期支付1000元后,余款按12个月偿还,每月还430元,那他为此实际支出了6160元了,年利息达23%.从单个客户来看,消费金融公司赚取的利润并不高,但如果这个数乘以数百万用户,那就是几十个亿了。因此,把客户数量做大是每个消费金融公司的目标!

  有趣的是,中银、北银和锦程的业务放在城市,而捷信跟它们不同的是,其旗下的广东捷信是作为担保方的,把贷款方引向中低收入人群,它不但做城市,还做农村,把目光瞄准了农民。

  商户——选择客流量大的商家

  消费金融公司的商业模式是贷款方+商户+消费终端,有的还加入担保方。因此,商家是消费金融公司推广业务非常重要的一环。

  以广东捷信为例,它2007年进入广东时只有73个合作商户,现在有7710个合作商户。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商家选择并认同了这样的消费模式。

  对消费金融公司来说,商家的客流量显然是非常重要,毕竟其赢利主要靠规模,而对商家而言,手续简单,便捷快速是他们选择消费金融公司的标准,如果要他们帮消费金融公司录入一大堆资料,再提交上去,以辨别该消费者是否适合,那时间成本太大了,他们是不干的!

  ■记者手记

  消费金融公司不是开善堂

  无庸质疑,消费金融公司在刺激国内消费,推动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满足消费者融资需求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它的快速发展,也反映了它的业务模式得到客户的认可,并为年轻消费者迅速接受。

  消费金融公司是商业机构,当然要赚钱,由于他们面临的风险很大,因此,收取高于银行贷款同期基准利率的利息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在客户体验方面,一个月入3000多的人,每个月还区区几百元,在感觉上并不"心痛",也就是少喝顿酒,少抽几包烟的事儿。

  因此,消费金融公司不必淡化或回避利息问题,也不必摆出一副救急的范儿,说到底,这是一宗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