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它和我国的整个经济运行模式和体制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不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就解决不了,小额贷款公司的问题也无法厘清。
当我国金融领域的专家大多纠结于如何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性质和地位,当很多业内人士在大声疾呼如何给予小额贷款公司适当的税收优惠和补助,当学者们为尽快实现小额贷款公司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对接而出谋划策,当媒体的目光聚焦于小额贷款公司诸多操作层面的政策和措施时,有20多年金融业从业经验的杨凯生,对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问题的思考显然更高了一个层次——从体制机制上找出病因,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杨凯生所说的深层次问题,指的就是我国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比例问题和金融组织架构不合理的问题。
杨凯生提出,在当前,我国实体经济运行中的资金绝大多数来自银行体系,而银行的资金投放能力又是有限的,因此如果融资体制不改变,仍然坚持以间接融资为主,同时还要保持经济发展8%左右的增速,那么就永远有企业拿不到钱。"不仅仅是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大企业也包括其中。"杨凯生说。
既然融资难是由我国金融体制机制的问题造成,那么要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必然是体制机制的创新。而在当前,已经连续三年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的小额贷款公司却被视为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小额贷款公司是否真的能成为小微企业的资金池?
杨凯生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考虑如何支持并推动小贷公司的发展,必须考虑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办小贷公司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是解决民间资本投资受到限制,放开投资渠道,打开玻璃门,让民间资本有投资自主权的问题,还是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或者是想一箭双雕?"杨凯生表示,要解决问题,必须先弄清楚问题的本质。因此,只有搞清楚了小额贷款公司真正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才能给出更具针对性的支持政策。
在杨凯生看来,解决前者,也就是解决富余资金的投资出路问题,比较容易达到目的。事实上,国家推出小额贷款公司的初衷之一,正是希望借助小额贷款公司实现民间金融活动的合法化、制度化和阳光化。而要解决后者,真正想通过办小额贷款公司以及村镇银行,解决众多的中小企业以及微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必定很难。
杨凯生分析说:"在融资领域,小贷公司恐怕只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即面向小型商户、工薪阶层或者农户等在大型银行存在贷款困难的客户,提供小额、零散的贷款,我们不能对其报以过高的希望。"
为了支持这一观点,杨凯生还给出了两组数据:根据最新数据统计,工商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1000亿元,而截至2012年4月30日,全国5024家小贷公司贷款余额仅为4544.67亿元。"且不说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仅工商银行一家,对小微企业的贷款额度就是全国所有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数量的近3倍,这足以说明,以小贷公司目前的发展模式,寄希望于让它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实际上是很难的,它真正能解决的恐怕只是民间资本的投资去向问题。"杨凯生说。
小额贷款公司的客户以小微企业为主,事实上,小额贷款公司本身也属于小企业,也有强烈的融资需求。针对一些民主党派通过调研了解到的众多小额贷款公司在银行遭遇融资难的问题,杨凯生也给予了解释。
杨凯生认为,小额贷款公司的资本金只有10%左右是从银行贷款获得,其余90%都是通过自筹,这是事实。就工行来说,他们给小微企业的贷款是11000亿元,而给小贷公司的贷款只有不到10亿元。
"工行15万亿总资产,为什么给小贷公司的只有不到10亿元?我觉得这里面有个问题需要解决,就是要让银行足以相信小贷公司的信用比直接借款企业的信用要好,它的偿本付息能力和意愿要比借款企业强。我把资金贷给小贷公司再由它去贷给小微企业,且不说企业成本增加,也会加大我们的判断成本,除非是已经建立了长期信用往来关系。"杨凯生说。
杨凯生最后表示,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是国有大银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工行会下功夫把这方面做得更好,而把支持小微企业和支持小贷公司结合起来,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也是大银行的本分,工行会加强研究,做好这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