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是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桥头堡,也是对外交流合作的"一扇窗"。
近日,由香港和湖州联合举办的可持续投资能力建设联盟(CASI)亚洲首场绿色金融能力建设活动在湖州举行,来自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泰国、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国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CFA协会、丝路基金、中金资本、渣打银行、标普全球评级等国际金融组织的行业专家人士共同探索绿色金融"共同语言"。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可持续投资能力建设联盟主席马骏在致辞中指出,湖州是中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先驱和领先城市,也是全球绿色发展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希望与会人员学习借鉴"湖州经验",针对性解决本国绿色金融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障碍,加快推动绿色发展进程。
绿色金融改革的"湖州经验"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绿色发展持续深化,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积极拓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空间是我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五大支柱"之一,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出台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均对推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提出了要求。
2017年6月,湖州获批成为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并在中国城市中率先将绿色金融列为长期发展战略。湖州在制度标准、组织机构、产品服务、政策激励、金融科技等方面先行先试,取得显著成效,累计打造66项首创试点成果,获央行肯定形成绿色金融改革"湖州经验"。
数据显示,七年间,全市绿色贷款年均增长46%,绿色信贷余额占全部贷款比重达到33.7%,高于全国平均近20个百分点,为助推湖州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保障。
据湖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刘一闻介绍,在推进绿色金融改革的过程中,湖州遵循了三方面的工作准则。一是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一方面,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框架下推进绿色金融;另一方面,结合湖州自身实际,创新本地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二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遵循商业可持续化原则,将政府做的事和市场做的事情区分开来,政府把重点放在建立机制和制定政策上,将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交给市场主体。三是产业转型和金融发展相结合。围绕产业绿色发展需要,通过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同联动,推动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绿色发展领域。
七年来,湖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方面,经济发展质量更好。湖州地区生产总值从2017年的2476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4015亿元,与此同时,每万元GDP能耗从2017年的0.52吨标煤下降到了2023年的0.45吨标煤。另一方面,区域生态环境更优。获评2023年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绿色发展指数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前列。PM2.5浓度下降31.9%,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至77.6%。
走绿色金融国际化发展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湖州还主动融入绿色金融国际网络,已成为中外绿色金融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有力推动了国际先进经验、国际金融资源率先实践和运用,走出了一条具有湖州辨识度的绿色金融国际化发展道路。
2018年以来,湖州先后承办全球绿色金融领导力研讨会、湖州-香港绿色投融资对接会、中德碳核算与ESG交流会等国际会议,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会议、中德转型金融联合研讨会等绿色金融国际舞台上介绍"湖州经验"。
湖州成为中英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唯一试点城市,湖州银行成为境内第三家赤道银行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UNEP FI)会员,湖州转型金融、绿色金融等经验做法先后入选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典型案例,湖州绿色金融的国际化话语权和影响力逐步加强。
湖州参照负责任投资原则(PRI)等国际准则和国家绿色金融相关标准,结合地方实际,构建全国首个区域性融资主体ESG评价模型,从环境(E)、社会(S)、公司治理(G)三个维度,分行业设置50余项评价指标和近百个底层因子,动态评估企业绿色表现,并打造数字化系统,实现企业ESG评价自动化、全量化,累计为全市2.2万家中小微企业开展ESG评价,对建立地方绿色企业和项目库、实施差异化绿色金融政策、引导企业提升绿色表现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撑。相关做法被纳入保尔森基金会《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案例与展望》报告,为金融科技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湖州经验。
此外,湖州承接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发放的支持低碳转型、环境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转贷业务。湖州银行先后落地首笔亚开行国际商业贷款3.2亿元、新开发银行首笔落地中国的非主权贷款5000万美元等值人民币贷款资金,用于支持湖州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湖州佐力小贷公司与全球气候伙伴基金、德意志复兴银行等6家境外金融机构开展合作,累计获得境外低成本资金支持达8亿元。